全文   书名   作者    编辑   ISBN  
我的高校数学科研创新之路
 
 
 
我的高校数学科研创新之路
作 者: 虞和济
编 辑:周国臻
点击次数:4726      评级指数: 评论星级
页 数:161页 开 本:32 版 次:1次
日 期:2012年10月 装 帧:简装  
ISBN:9787502375133    
价:¥28.00 折 扣: 无
书店价:¥28.00元 节 省:¥.00元
   
[本书暂无在线试读]
  内容简介:
   我自1954年从东北工学院毕业后留校至今,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已有58年。在这58年中,我始终坚持创新实践,经不懈努力,发展了我从事的学科领域,壮大了我
领导的教学、科研团队,把获得的科研成果转化成了生产力,创造出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此,我感悟颇多。我把这一过程写了出来,献给我即将到来的80岁生日。
    我在大学学的是机械设计与制造,毕业留校后在矿山机械教研室从事选矿机械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59年转到基础部力学教研室,开始了力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从此以后,我在力学、机械、诊断、信息领域内亲自实践了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1962年我设计并制造了一套用于理论力学形象化教学的活动模型教具,其中平面运动分解为平动和转动的模型是一项发明。1977—1979年在厂校结合的实践中全力投入冷轧机快速换辊操作车的设计创新,即教学、科研中的单个项目的创新,之后在力学教学中开始系统创新,进行启发式教学,培养创造型大学生。1982年进入机械设备故障诊断领域,实现了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开始新学科创新。1990年开始进入信息领域,开创了智能诊断方面的创新,从力学、机械、诊断、信息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中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按阶段划分,1959年以前是我的创新思维启动时期,1959—1975年是创新能量积累时期,1976—1982年是创新方向探索时期,1983—2002年是创新领域扩展和深化时期。1983年确定结构动力学为研究方向,从此,创新从振动诊断走向机械设备故障诊断。在这一时期,最主要的创新成果是“结构损伤的振动诊断”,是采用现代结构动力学的分析与实验相关的方法完成的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新学科创建的技术基础之一;“顶底复吹炼钢转炉结构的安全性评估方法”,是完成国家“七五”攻关项目中的成果;“系统优化教学培养创造型人才”,是教学法改革的创新成果;“CSMDT’86”是全国设备诊断学会筹建时我主办的国内第一次故障诊断国际学术讨论会,推动了设备诊断技术在国内的发展;“沈阳市四达设备诊断技术联合开发中心"是当时国内设备诊断技术的第一个股份制企业,后来成为东北大学设备诊断工程中心,是我们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基地,它的第一个成功产品“轧钢机工作状态监测系统”1992年列入《八五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第二个成功产品“风机工作状态监测系统”1995年列入《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它们都是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机械的创新成果;“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诊断”是诊断学和信息学融合的智能诊断工具,是国际首创;“设备诊断工程学”是力学、机械学、诊断学、信息学交叉融合产生的新创学科;“设备故障的智能诊断与设备运行信息系统”指出基于信息运行系统的诊断、控制和管理一体化是设备诊断工程的发展方向。
    本书是作者创新和发明的真实回顾,较为客观地描述了我走过的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之路,较深刻地揭示了发明和创造的实践过程和客观规律。但它又不是一般的回忆录,它给出了具体学术课题创新的思想和方法,也反映了创建多学科交叉的新学科的科学规律。期望本书对从事高校教学、科研的读者有所帮助。
    我在大学教学、科研的道路上始终保持着一种执著的态度,无论在逆境中还是在顺利时,都能做到“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地搞创新,都能做到锲而不舍地追求和
探索。正是这种执著,促使我在80岁年龄写成了这本书,从而使这本书有了一种新的含义:崇尚对事业的执著。在这里,我愿把这本书献给我带过的博士生、硕士生们,听过我的课的同学们,以及我的一对已取得博士学位、正奋斗在科研前沿战线上的儿女,愿他们锲而不舍地追求,坚持创新,在事业上取得更辉煌的发展。也献给我的老伴谭永凤高级建筑师。
    在此,对关心、支持和帮助本书写作的同事、朋友及同学们表示谢意,对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给予的支持和指导表示感谢。
受水平所限,本书中难免有这样那样的错误和疏漏,希望读者不吝指正。
  图书目录:
创新思维启动(1959年以前)1
创新智能的积累(1959—1975年)8
创新方向探索(1976—1982年)16
    一、适应教学和科研的新环境16
    二、在科研新环境中的初步探索19
    (一)弹簧夹头轴向拉力计算公式25
    (二)快速换辊操作车的机构创新30
    三、探索力学的创新方向40
    (一)有限元方向的探索42
    (二)振动方向的探索44
    四、从助手到科研带头人的转变46
    (一)从“动力有限元科研组”发展到“结构
    动力学科研组”47
    (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探索49
    (三)自行车科研组——现代结构动力学
    理论与方法的首次全面实践50
创新领域开拓(1983—2002年)56
    一、创新领域的形成56
    (一)结构动力学科研组的五年规划和两年计划56
(二)力学研究生教学的发展57
    (三)软件研究和计算机辅助设计58
    (四)结构动力学科研方面的发展59
    二、创新领域的扩展62
    (一)学科发展62
    (二)从科研创新到教学科研产业一体化64
    (三)在国内的发展70
    (四)国际交流——走向世界72
    三、创新领域的深化——教学、科研和产业结合75
    (一)力学和设备诊断工程学的学科创新77
    (二)科研创新的扩展和深化——进军
    国际先进水平88
    (三)产业实体的创新和发展95
    (四)国内外学术交流97
    四、学科交叉上的继续创新100
    (一)科研向产业方向的拓展101
    (二)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的安排103
    (三)国内外交流103
    (四)智能诊断工具的创新与开拓106
    (五)设备诊断工程学
    (六)信息运行——智能控制111
    (七)高等结构动力学112
    (八)“力学一机械一诊断一信息”创新之路u3
创新不停顿(2002年一现在)114
    一、平面测压仪——脉相仪的发明114
二、激光制造工艺力学的创建116
    三、关于设备诊断技术的思考117
    四、设备运行信息系统创新后继有人120
    五、有生之年创新不断121
附录126
    附录1主要著作与论文126
    附录2指导硕士研究生论文题目152
    附录3指导博士研究生论文题目154
    附录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完成项目
    摘要汇编《数学、力学、天文、物理》155
    附录5祝寿论文157
附录6入选的人物传集159
相关图书推荐
暂无相关推荐
 

 
 
      如果您阅读过本书,或对本书有所了解,欢迎您发表自己的评论。您的评论将被网络上成千上万的读者所共享,我们将对您的支持深表感谢。
      您的评论在提交后将经过我们的审核,也许您需要等待一些时间才可以看到。谢谢合作。
.
1 花卉礼仪200问
2 木材材积表大全
3 2012在职攻读硕士..
4 于康家庭营养全书—中..
5 有效康复糖尿病 打破..
6 2012在职攻读硕士..
7 国际科学技术发展报告..
8 百日出栏养猪法(修订版)
9 2016年版中国科技..
10 名医偏方治百病大全集
11 中国秘方全书
12 糖尿病怎么吃怎么养大全集
13 2012在职攻读硕士..
14 瑜伽基础入门大全
15 超声医学(第四版)(..
 
.
1 2012在职攻读硕士..
2 果园山林散养土鸡
3 胃肠病怎么吃怎么养大全集
4 黄帝内经女人养颜养生..
5 老爸老妈健康长寿经大全集
6 中国秘方全书
7 蚯蚓养殖技术与应用
8 胎宝宝的第一营养书
9 2012在职攻读硕士..
10 2012在职攻读硕士..
11 2012在职攻读硕士..
12 婴幼儿常见病预防护理..
13 2012在职攻读硕士..
14 2012在职攻读硕士..
15 足浴保健与足底按摩大全集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15号 邮编:100038 客服热线:010-58882938 Fax:010-58882953
版权所有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15002443-3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6852号 
Copyright (C) 2010 OneBook. All Rights Reserved!
反盗版举报